威尼斯0907线路检测 赵园春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是影响高校充分发挥功能的重要因素,也是评价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高校有三大任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教师是完成这些任务的主要践行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及民族素质的提高。
师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思想与行为规范的总和。在高校,由于大学生已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像中小学生只注意教师的一些外部特点,而更关注教师心灵深处的丰富内涵,他们最佩服的是既有渊博知识、又有崇高品德、乐于帮助学生的教师。师德师风不像其他有些事情,可以“一俊遮百丑”。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在大学里,常常看到一些学生喜欢接近老师,学生接近教师有很多原因,教师的学识、权力、外表等都会成为促使学生接近的因素。但应该看到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因此,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越是有才能的教师,越是学术地位高的教师,越需要在这方面自勉。
结合我校、学院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认为高校教师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师德师风学习和自身修养。
一、 爱岗敬业,修行师德
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加强师德修养,身体力行教师的职业道德,把“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拜金主义,功利主义越来越浓厚,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下滑,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教师的课时增多,在课时津贴等项目的驱使下,部分教师承担过重的教学任务,为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疲于应付工作量,忽视教学质量,导致学生接收的知识含金量降低。另有一部分高校教师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发展副业,将精力主要放在经营副业上,而将教学放于次要地位。因此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一定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学生。
二、热爱学生,树立师魂
师德之魂是师爱,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的一个标志。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关爱学生,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用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来影响和教育学生,经常在教室、寝室与学生交流谈心,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思想、生活、心理和学习等方面关怀学生,尽力为学生排忧解难,这对学生成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教师应该勤于学习、不断充电,不断开拓和创新自我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跃,以及学生成长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教师如果不强化“自育”意识,自律自爱,持之以恒力学苦练,做到“闻道在先”,“术业有功”,“要为人师表”,恐非易事。作为高校的专业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必需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改革教学内容,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给学生传授新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严谨治学,反对学术腐败
自古以来人们视教师为圣人,将学术领域尊为纯洁的圣土,容不得学术作品有半点瑕疵。但是现实情况是,高校教师剽窃,抄袭,照搬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尚存在,高校少数教师做学术时敷衍了事,态度不求严谨,将学术研究功利化,因此要加强学术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导教师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真理、探求真知,通过诚实劳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在学术研究中自觉维护科学尊严,遵守学术道德,反对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沽名钓誉、粗制滥造的浮躁作风。制定科学合理的人事分配制度、人才评价标准和成果评估体系,形成有利于净化学术空气的制度环境。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师德修养贵在自觉,修养是教师自己对自己的教育,也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自我教育过程,除了不断学习,不断磨练,更需不断自省和长期的身体力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忘我地修行,习惯必成自然。加强师德修养,做一个思想完美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这应该是我们的毕生追求,也是我们为人师表的必由之路。